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69中文网 www.liujiuzw.com,权道同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你们肯定没问题!”

    其实,要说他现在有些言不由衷,还真是这样!作为一个指挥官,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现场情况,临场应变。

    这一点,不光正面的指挥官如此,反面的指挥官也是如此。不少大案要案的始作俑者,都喜欢在事件发生后,再度亲临现场,不光是为了观看众多警察的现场忙碌,以满足终于得逞的虚荣心,更多的是希望借此掌握一些现场情况,进而对下一步行动作出调整和修正。

    所以,要说唐卡此时内心的真实想法,是很希望看到一会儿的“现场大戏”的。但是他犹豫了一会儿,还是决定不这么做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其原因有二。

    第一,自己毕竟初来乍到。虽然说通过方才出点子,已经树立了一些威望,但是时间还是太短,不便干预过多。如果盯着监视器现场指挥,会给老姜等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。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既然已经决定用老姜作“二把手”,那就索性信任到底,给其最大的自主权。

    最近研究近现代战争史,他看了不少对比老毛和老蒋的书籍和文章,觉得有一个观念比较正确。那就是二人在指挥风格上的差异,或许是导致毛胜蒋负的一个核心原因。

    老蒋打仗,喜欢亲历亲为,经常飞临一线指挥,既给前线官兵打气,又直接掌控现场局势。看上去很是科学,其实不然。老蒋之所以这么做,有一个不得不为的客观原因。

    那就是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繁多,虽然表面上政令统一,但地方军与中央军之争,一直就存在。甚至到了后期,中央军也派生出很多如陈诚土木系、胡宗南系、汤恩伯系等,各自掣肘,互相不服。

    于是,老蒋不得不亲临指挥,经常一杆子绕过战区和兵团司令,将命令插到军师一级,其最常使用的就是“手谕”,甚至还发生过把手谕发给团一级指挥官的“奇迹”。

    于是乎,手谕满天飞,但指挥的成效却远远达不到预期。拥兵自重、保存实力的现象屡有发生,强令三天内解围,往往三十天都到不了。

    所以,后来曾有人将此编成了一个笑话。说效仿刘邦问韩信,能带多少兵,韩信说刘邦最多只能带十万兵,但自己却“多多益善”。老蒋也问手下,自己能带多少兵,想着哪怕不是“多多益善”,也会是“十万”。却没想到,手下很是直率,说你动不动把手谕下到一个团,那你也就只能带一个团左右的兵,多的肯定就带不动了。

    这虽然是一个流传的笑话,却很有道理。

    作为一军统帅,对手下带兵将领不信任,不给予自主权,一味强调中央意志,那就会极大扼杀将领的积极性。明明有战区司令和兵团司令,却绕过他们给军长和师长甚至团长下手谕,那这个仗就没法打了。

    而反观老毛,要说在东躲西藏时期,被追得满处跑,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可自从在陕北立住了脚跟,老毛就很少挪窝,也就胡宗南重点进攻直逼延安时被迫搬过一次家。再后来就进驻西柏坡,再往后就直接入住中南海了。根本不会象老蒋那样,动不动就飞临前线指挥。

    这还不是主要的,老毛指挥部队,不写手谕,发电令。虽然说很多电令都是出自于老毛本人手笔,但老毛在每封电令的最后,都有这么一句话:“以上只是大致方略,你们是前线指挥员,战场上瞬息万变,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。出现紧急情况,一切由你们自行裁断,不必事事报告!”

    于是乎,一个动不动飞临现场,亲历亲为,一个坐钓鱼台,岿然不动。一个把手谕都写到了团长一级,一个只是针对兵团几位首脑发去电令,什么林罗刘、刘邓、饶陈栗、彭习,这些人都是后来四大野战军的首脑。一个用语从来都是务必、必须、一定要,一个却是自行决定,伺机而动。

    于是乎,胜败已在大战之前就有了分晓。事事干预者,往往是救火队长,火越来越大,人却越来越少。而懂得放权者,人越来越多,权也越来越大。

    眼下,唐卡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,与其对着监控器,通过对接耳麦干预指挥每一个人,不如放权给老姜。反正自己作为“帅”,大的战略已经定了,具体的战术就让老姜这位“将”去落实就好了。

    当然,对于这一点,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告诉小林的。

    因为现在小林是老姜的传话筒,虽说自己把这些“将帅”的道道弄得非常清楚,却不能说出来。一旦说出来,别人就会认为你玩弄权术,适得其反了。

    而第二个原因,却是可以通过小林之口告诉老姜的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