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中文网 > 一叶黄金 > 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凤台之殇(下)

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凤台之殇(下)

69中文网 www.liujiuzw.com,最快更新一叶黄金 !

    一秒记住【69中文网www.69zw.com】,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。    玉凤台全部采用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风格,民间建筑技艺精湛。

    农天一向汪紫薇介绍道,整个建筑群可概括为三厅两院三层楼。进入第一厅,供奉的是天王菩萨,两边为过道;两旁耳房为道人们做功课与休息的地方。

    他们来到第二厅,供奉的是关帝爷的座像,后面是周仓拿“青龙偃月刀”“关平持宝剑的神像”,并在中央摆放着铸铁香炉,不远处,有一口“印月井”。两边耳房是客人休息间。尔后是第三层楼的客厅,殿上供有多尊神像,并设有抽签卜卦之处。

    大厅的右边是“娘娘殿”,共设有“送子娘娘”、“催生娘娘”、“偷生娘娘”等塑像。大厅的左边是木制楼梯间,供奉的是“王母娘娘”神像。

    农天一调侃道,今后你就多生些孩子吧!

    汪紫薇娇嗔道,你就尽想美事!

    沿木梯进入第二层,名为“夜月楼”。四周摆放着十八张太师椅和一些茶几、茶具。椅子和茶几都是精雕细刻的,并用玉石镶嵌。四周窗户中间悬挂着绫绢,其上画有“茶祖神农氏图”,全是明清名家真迹,题字印章不拘一格。画上内容有“茶祖神农”“神农植茶”、“炎帝煮茶”、“神农品茗”、“炎帝荆山行”、“神农煎药”、“炎帝农耕图”等。

    继续上楼,就到了第三层,楼名为“通明天宫”。楼上悬挂着八口古铜铃,大风一起,响彻四方。屋顶用琉璃瓦覆盖,气势恢宏。大梁上面雕龙画凤,红漆描金,金壁辉煌。

    整座楼宇匠心独运,设计巧妙,彰显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和民间建筑艺术,是难得的古建筑文化精品。

    放眼望去,古玉凤台坐落在一片平坦的河谷里,尽显天人合一,自然和谐之美。台基被远道而来的沮水拥抱,被近道而来的饮马河缠绕,在玉凤码头紧紧地绕了一大圈。若想跨越水面,得请对面放下吊桥。倘若隔桥相望,就会发现,古玉凤台俨然一座小小的城堡,伫立于风雨飘摇的天地间。

    每当雨季来临,玉凤码头骤然丰盈起来,体宽六十余米,将玉凤台围成一座小岛。此时登临,少不了要唤渡泛舟,多有不便,却别有一番情趣。

    古时候,玉凤台以它碧水环流、绿树成荫和鸟语花香引来了一对美丽的凤凰。它们落在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上,做了窝,下了蛋。人们非常怀念寓意吉祥的凤凰,从此,便称那棵歇过凤凰的梧桐树为“凤凰树”,称长有凤凰树的土石台为“玉凤台”,称那条流经而又环绕玉凤台的水码头,称为“玉凤码头”,称玉凤台南面不远处的石拱桥为“玉凤桥”。

    多年以后,人们又捐资在玉凤台上修建了一座庙宇,取名“古玉凤台”,以斗大的字体竖排镌刻在一块厚重的花岗石上,再镶嵌于高大的庙门之上。走进庙门,抬头向上,可见大殿正梁上有“光绪十年重建”字样,相传始建于唐朝。

    遥想当年,古玉凤台是南颐县境内著名的“六台十景”中的一台,既是远近闻名的道教胜地,也是游览、避暑和疗养的佳处。自有了庙宇,就香客不断,游客不绝。尤其是逢年过节,更是热闹非凡。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,从清晨直到傍晚,庙里总是人山人海。有焚香烈烛、求签问卦、许愿还愿的,有舞龙灯、耍狮子、划旱船的,还有捏糖人、吹气球、卖花炮的,而更多的则是来逛庙会的。

    到了农历三月三,则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学子穿着鲜艳的服装,擎着彩旗,敲着锣鼓,一路欢歌笑语,来这里踏青。即便在平时,也有三三两两结伴而来的游人。盛夏时节,还有一些游人来此小住,或避暑,或疗养,无不惬意。他们当中,有不少是文人骚客、各界名流、寺院高僧。他们在这里或驻足沉思,或畅游美景,或抒怀胸襟,或参经悟道,留下佳作跌出的珍贵墨迹。

    奇怪的是,古玉凤台这座庙宇虽不算小,可道人并不多,连道长在内,一般不过五至七人。道人除了念经、打扫庭院、接待香客和游人之外,还种有一些薄田,管理一小片茶园,每年只在汛期到来之前,收获一季麦子和油菜。而茶树则常年碧绿,炒制的茶叶精致味醇,称为“玉凤禅茶”,并设有茶室一间,供香客和游人品茗。同时在庙宇两侧和庙后的土地上种些蔬菜、瓜果、药材和花卉之类,以供自用并接济乡民。但道人们信奉的道风犹存,道医精髓犹在。

    道人常年泡制一些药酒,为周围村民治疗跌打损伤和风湿关节等病症,疗效甚佳,不收取分文。天热时,道人每天用菊花、金银花泡茶,免费供路人饮用。当古凤台周围被大水围困时,他们就自发为过往行人摆渡,方便,共渡难关。

    因此,周围的村民都将古玉凤台奉为心灵的地理标志,哪怕少小离家直到两鬓斑白,即便远在天涯,也不会忘记儿时的古玉凤台。面对历经沧桑的玉凤台,他们都会勾起无限的思念和遐想。

    历史不容忘记。有一年沮江发大洪水,洪水席卷着波涛汹涌而至,一泻千里,一夜之间,吞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。十几户无亲可投的灾民,从上游乘木排漂流到了玉凤台。当灾民饥饿难忍,没有木材烧水做饭时,他们野蛮地举起刀斧,先是砍掉庙宇四周的树木,继而卸下门窗、砍下梁柱,日复一日,疯狂砍伐、粗暴拆卸,竟无人制止。附近有些灾民闻讯后,也动了歪心,于光天化日之下蜂拥而上……不到几天工夫,一座无限风光的古玉凤台便被毁得寸木不剩、片瓦不留,连树蔸也被挖得一干二净。残存的只有一座遍体鳞伤、光秃秃的土石台,古玉凤台惨遭劫难,面目全非,景象十分凄惨。

    从那时至今,一晃多少年过去了,古玉凤台仍然光秃秃、静悄悄、孤零零地躲在这个偏远之地,似乎远离尘世,亦很少有人光顾,渐渐被人遗忘,直至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。

    农天一感叹道,这不得不说,是一种历史的遗憾,一种文化的磨损,令人扼腕叹息啊!

    汪紫薇说,这么雄伟的一座庙宇,就这样毁于一旦,真是太可惜了!手机用户请浏览m.69zw.com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